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北川县 > 北川县环境 > 十年middot文化回望丨灾后重建

十年middot文化回望丨灾后重建

发布时间:2018/7/15 14:01:42

再过两天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

十年回首,不思量,自难忘。十年前一个承载了亿万人民心痛的时间点,夺走了许多人的宝贵生命,毁损了上千年的历史遗存,山崩地裂,人间痛哭。

十年回首,有心人,事竟成。地震的伤痛记忆正在被修复,十年过去,巴蜀大地呈现出盎然生机与活力,这方热土使人们更加珍爱。

这一路,文化的力量如影相随,既有雷霆万钧的抢险开建,又有润物无声的抚慰心灵。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在回望中汲取力量,挺直脊梁,让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

10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重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文化产业和市场恢复重建等快速推进,四川以文化自觉激发文化自信,手挽手走过了文化重生和精神重塑之路。

其中,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力度前所未有,成效显著。

攻坚克难敢于担当

10年前的5月12日,8级强震猝然袭击汶川,文化遗产受损严重,据统计:

■四川共有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毁;

■65处博物馆、文管所文物库房和办公、管理用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和损毁,受损面积达10万平方米;

■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件。

▲都江堰文物工作者在现场进行调查

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四川省文物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布置文化遗产抢险救灾工作。

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利用口头通知、专人走访、下发文件、连续不间断地拨打电话等各种方式,广泛搜集灾区各地人员伤亡、文化遗产受损等情况,并在短时间内编制完成《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害文物损失评估报告》《四川省文物抢救保护修复规划大纲》和《四川“5·12”大地震灾后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修复经费需求估算报告》等万字的灾情报告。

▲国家级传统村落萝卜寨民居建筑损毁严重

在这期间,还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其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在地震中失去妻子等5位亲人,仍强忍悲痛领导全馆人员清点北川县文物损失情况,不顾频繁的余震,深入北川重灾区,征集了地震典型珍贵实物余件。

紧急措施对灾后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国务院公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有7处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视,为灾后文物保护工作树立了强大信心。

恢复生机重现风采

灾后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时间紧、任务急、要求高、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四川却在短时间里让文化遗产恢复生机、重现了昔日风采。

“以前村寨的路不好走,我们只能穿平跟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路面变平坦了,现在我们也可以穿上高跟鞋洋气一下了。”这是目前理县桃坪羌寨的现实生活写照。

自“5·12”灾后重建以后,阿坝州桃坪羌寨、萝卜寨、吉娜羌寨等灾后抢救保护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仅让当地民众亲手参与到自己家园的建设,而且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文物保护成为了当地惠及民生的重要抓手。

▲抢修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瓦黄泥碉

行走在四川大地,类似这样的消息,能听到不少。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曾经发生过难以计数的地震灾难,但是地震灾难过后能够像四川这样及时对灾难遗址、遗迹进行完整保护的还鲜有先例。其中,藏羌碉楼和村寨的保护修复极具亮点。

藏羌碉楼和村寨是传统民族文化的载体。保护中如何尊重民族传统、改善民众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桃坪羌寨和萝卜寨等的维修保护,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

萝卜寨村民在受灾以后,原本已开始拆取老房子构件和木料准备搬迁,但一个族群离开家园后,民族传统文化必将更加弱势。为维护羌族文明繁衍生息之地的文化生态,四川文物部门决定原址、原样重建。

▲灾后重建新生的萝卜寨

对此,采取了“以工代赈自救建房模式”,组织经过培训的当地工匠在专业资质单位的管理下参与抢救保护工程,使得藏羌碉楼和村寨建造技术、传统工艺得以有效传承。

同时,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灾区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文化旅游、康养旅游、民族手工艺等特色产业,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业态模式不断涌现,产生了一批特色村寨、特色酒店、特色餐饮,民族文化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

改善民生发挥功能

年4月19日,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经历了近三年的闭馆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据统计,重新开放的三苏祠“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超过闭馆维修之前年全年的游客数量,实现门票收入36万元,达到历史新高。

纵观三苏祠灾后维修全过程,精品意识与人文担当贯穿始终。不仅文物本体维修坚持了“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保持了苏氏故居的风貌,园林、水景等环境整治也道法自然,宛若天成。

“重建后的三苏祠,让人眼前一亮。”原杜甫草堂馆长张宗荣坦言,“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园林特色更是在全国都很少见。

▲桃坪羌寨

灾后文化遗产保护,既是重建物质家园,也是重建精神家园。经过艰苦的灾后重建,文物保护水平得以整体提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旅游提升、经济发展,前所未有地发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功能。

都江堰、青城山等景观游客熙来攘往更胜灾前的事实证明,经过艰苦努力,四川将灾后重建转化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契机:

■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整治和优化了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

■努力使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成为发展旅游的重要基础、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

▲专家组在成都评审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保护规划

此外,受损严重的江油李白纪念馆、彭州领报修院、德阳龙护舍利塔等文化遗产,都得以修复并重新开放。

尤其都江堰古建筑群的及时、科学、高质量修复,对于恢复城市功能、促进都江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振奋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信心,支撑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就业岗位等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来源《中国文化报》。

付远书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huanxianzx.com/bcxhj/345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