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北川县 > 北川县美景 > 1937年,25岁儿子出征,老父赠送死

1937年,25岁儿子出征,老父赠送死

发布时间:2023/4/5 21:42:17

前言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以家国情怀为重,家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炎黄子孙的血脉与基因。

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

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千百年间,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往直前,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热血,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出了一部部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馆内,有一面特殊的大旗,看到这面旗的人无一不动情落泪。这面旗有何特殊之处?为何让人如此感动?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对普通父子的爱国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只是八十多年前千万个普通中国人中的一个,但他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却穿越了时空的界限……

01.宁静山村中,爱国热潮涌

多年前的四川安县曲山镇(今属北川县),民风淳厚,百姓质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平淡却安逸。

曲山镇上有一户王姓人家,原本家境殷实,后来不知因何家道中落。年,王家迎来了一个新生的小生命,父亲王者成看着这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喜不自胜,不久,按照家谱字辈排序,给爱子起名“建堂”。

王建堂长到7岁时,父亲将他送到附近的私塾读书。15岁时,由于家中实在难以支撑王建堂上学的开支,便将他送至在内江经商的舅父处,让他在内江中学插班就读。

然而还没等到初中毕业,舅父的商号因经营不善倒闭,王建堂辗转来到中坝(今江油)省立第二中学插班。年,19岁的王建堂考入彰明县江彰文学院。两年后,该校停办,王建堂回到家乡曲江镇,在镇上的一所小学当老师。

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各地抗战情绪高涨。

在偏远的曲山镇,虽然很多人一生从未离开过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但如火如荼的战局同样牵动着这里的民众之心,他们如今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所有同胞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一时间,曾经宁静的曲山镇沸腾起来,爱国歌曲在这里传唱,抗战口号此起彼伏。王建堂所在的小学,也被这爱国热情所感染,小学生上课前,会集体列队高呼:

“××,你忘记了日本鬼子占领了我国东三省吗?”

“××,你忘记了日本鬼子在屠杀我国同胞吗?”

“不敢忘!不敢忘!”

节节败退的战线,寸寸丢失的国土,让王建堂再也按捺不住胸中熊熊燃烧的爱国之火,他决定投笔从戎,以身许国。

辞去教师之职的王建堂开始在镇里镇外奔走,四处联络和他一样有爱国热情的青年。很快,他就组织起多名年轻人,成立了“川西北青年请缨杀敌队”,身为组织者的王建堂被众人一致推举为队长。

这些热血青年汇聚一堂,向四川安县县长成云章提出了上前线杀敌的请求,县长大喜过望,将这多人接到安县县城,并将他们的队名改为“安县特征义勇队”。

02.一面“死”字旗,送儿上战场

年深秋的一天,雨声淅沥,西风猎猎,安县出川抗战欢送大会在雨中开始了。尽管深秋寒意逼人,还是挡不住纷纷赶来的乡民。

这些乡民,有的来送自己的儿子,有的来送自己的丈夫,有的来送自己的兄弟……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踏上战场之前,请让他们再多看亲人几眼,请允许他们再和亲人拥抱一回!

看着前来送行的乡亲们,此时的王建堂多么希望能在他们之中看到自己熟悉的身影,可他知道,老父亲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无法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为儿子壮行,他只能默默地在心里说:“爸,妈,你们保重,儿子走了!”

就在这时,县长成云章当众打开了一个包裹,包裹中是一块叠成厚厚方块的土白布。成云章用双手将土白布抖开,众人看过去,原来是一面长约5尺,宽约3尺的旗帜,旗帜的正中央,赫然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

“啊!这是要干什么?”

“谁写的?”

“还没上战场,就咒人死?”

现场有人开始议论纷纷,王建堂自然也被吸引了,他的心里也很好奇,成县长这是要干什么?

成云章站在临时搭起的台子上,示意大家安静下来,然后他讲起了这面旗子的来历。

原来几天前,邮局收到曲山镇一个叫王者成的人寄来的包裹,寄件人请邮局帮忙将包裹转交给他即将出征的儿子,邮局的人又将包裹交给了成县长。当成云章打开包裹一看,顿时被里面的这面旗帜感动得热泪盈眶,于是他决定在队伍出征这天,将包裹中的东西当众展示出来。

讲完这些后,成云章将旗帜上两侧的小字一字一句大声地读了出来: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

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父手谕”

当成云章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在场的无论是即将出征的战士,还是前来送行的亲人,无一不深受震撼,神色悲戚,眼眶湿润……

而站在人群最前面的王建堂,早已是泣不成声:旗子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父亲对自己的谆谆告诫!每一个字,都透露着父亲的血性与大义!

谁不知道走上沙场后,将是“百战死”者众,“十年归”者寡?哪位父亲愿意看着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许多年后,当我们面对着这面“死”字旗时,很难想象出当年那位白发老父是在怎样壮怀激烈的豪气下写下这一个个字的。

也许,他那双昏花浑浊的眼,是湿润的;

也许,他那只饱经沧桑的手,是抖动的;

也许,他写到“国难当头,日寇狰狞”时,是义愤填膺的;

也许,他写下“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后,是无可奈何的;

也许,他写到“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时,是肝肠寸断的……

但无论他的心情多么复杂,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写下那个大大的“死”字的老父亲,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大义,又是何等的悲壮!

王建堂擦干眼泪,从成云章手中接过了这面旗帜。他小心翼翼地将旗子再次叠好,郑重地放进自己的背包中,朝着家的方向,磕了一个头,然后背上背包,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出征之路……

从此,他将背负父亲亲手写下的“死”字,血战沙场,勇往直前!

03.战场承父志,英勇杀日寇

参军后的王建堂,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二十九集团军第四十四军,由于是带着多人参军的,他一开始就当上了见习排长,没过多久又升为排长。

大约是在年,王建堂奉命带领部队夜袭驻守湖南茶陵县城的一个日军中队。他提前找人摸清地形以及敌人的布局和火力情况,夜幕降临后,他便带着本排战士趁黑摸入茶陵县城,成功地向敌人发起了突袭,拿下了茶陵县城。

不久后,日军援兵赶到,发起反攻欲夺回县城,团部赶紧增派了一个连的人交给王建堂指挥。

最后,双方激战了整整一昼夜,日军死伤过百,以失败告终,而王建堂的部队仅仅两人受伤,牢牢地守住了茶陵县城。

在此次战斗中,王建堂指挥有方,表现得机智勇猛,获得了战区司令部长官陈诚亲授的甲级勋章一枚。

有一次,正在连里当副官的王建堂在发军饷时,发现了一枚有缺损的银元,这种缺损的银元花不出去,丢了又有点可惜,于是王建堂便将这块银元留了下来,放在上衣的口袋中,闲暇时拿出来把玩。

当时的他不会想到,正是这枚缺损的银元,后来救了他一命。

在一次战斗中,王建堂所在的部队奉命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在嘹亮的冲锋号中,战士们冒着密集的炮火向前方阵地冲去,一个个士兵中弹倒下,却有更多的士兵已杀红了眼,不顾一切地向前冲……

冲锋中,王建堂突然感到自己的小腹右侧一阵剧痛,他的脑海中马上意识到:“中弹了!”但既然还没有倒下,就不能停下来,于是,王建堂忍着痛,继续带领部队往前冲。

最后,尽管牺牲巨大,英勇的战士们还是胜利地夺下了日军阵地。

王建堂也松了口气,这才想起自己已经受伤了。他摸了摸身上,发现上衣右下口袋有一个弹孔,但负伤部位却不似先前那样疼了。

卫生员赶来后,解开了他的衣服,发现他的棉衣和内衣全都打穿了,一枚银元陷在肉里,已经被子弹打凹变形。

“要不是它挡下了子弹,你的伤要重得多,说不定还会……”卫生员说。

王建堂知道,卫生员没有说完的半句话是“说不定就死了”,他也暗自庆幸:幸好当初没有丢掉那枚银元啊!

时间来到年秋天,王建堂已经参加抗战六个年头,此时的他已是连长,随部队驻扎在湖南北部的洞庭湖边。

此时的日寇虽急于渡过洞庭湖,却苦于缺乏先进的渡水交通工具,一时不敢贸然强渡。趁着这个时机,我军在洞庭湖边修筑起了防御工事。

防御工事修好后,日军也调来了钢艇,这种钢艇十分坚固,航行速度也快,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渡水工具。

这一天的黄昏时分,洞庭湖上斜晖脉脉,波光粼粼。

就在此时,约一个中队的日军乘坐着多艘钢艇,向王建堂所在连的防御阵地飞速驶来,惊起了湖上的水鸟。

见此情景,王建堂迅速指挥全连战士向敌军猛烈开火,然而日军的钢艇航行速度飞快,炮弹很难击中,打出去的炮弹大多落在了水中,再加上钢艇坚固异常,即使击中艇身,钢艇也没有太大的损坏,因此湖中的日军并未受到多大损失。

没多久,钢艇靠岸,日军登陆开阔的滩涂,顿时完全暴露在我军火力之下。王建堂抓住这绝好的时机,命令战士们全力对着滩涂开火,日军中顿时一片鬼哭狼嚎。

部分日军一看情势不好,赶紧后撤,企图登上钢艇逃跑,王建堂马上指挥战士们追击,一时间,滩涂上喊声、杀声、枪炮声不绝于耳……

次日,曙光升起,只见滩涂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一大片日军的尸体,我军取得重大胜利。

经过清点,这次战斗共歼敌一百多人,缴获钢艇三艘,而我军伤亡甚小。这次战斗后,王建堂再次荣获甲级勋章一枚。

在7年的前线抗战中,王建堂数次担任敢死队长,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两次获得嘉奖,四次负伤。

每一次受伤后,王建堂都要撕下“死字旗”的一块布来拭血和裹伤,有几次战友受伤了,因为卫生兵不在,紧急中王建堂也要撕下一块为战友裹伤,就这样,父亲送给他的那面“死字旗”没能保存下来。

04.半生孤独魂,晚年凄苦泪

年,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成都解放在即。人民解放军到达成都之前,王建堂所在的国民党四十四军宣布起义。

年,王建堂请求告别部队,返乡从事生产。当他回到离别13年的家乡曲山镇时,他的老父亲已经过世。

从军之前,王建堂在家乡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从军后,他的这次婚姻也就不了了之了。

返回家乡的王建堂,本想娶妻成家,平淡度日,但天不遂人愿,回家后的他,因为曾在国民党部队当兵,一直受到歧视,被列为国民党的“残渣余孽”。

晚年王建堂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间,每有各种“运动”,王建堂都免不了被揪出来批斗一番,这样的境况自然也吓退了所有的姑娘,她们唯恐避之不及,王建堂娶妻成家的想法成为泡影。

被视为“残渣余孽”的王建堂,也失去了再次就业的机会,他只能在批斗之余,四处打零工、做苦力,困难之时,甚至只能做一些包埋死人的活来糊口。

一生无嗣的王建堂,晚年被政府列为社会救济人员,每月只能领到20多元的救济生活费。他曾给政府部门写过一封《有关负责同志钧鉴》的信函,请求“给我一个能维持孤老一人的最低生活的出路”。

然而,还未等到回复,年近八十的王建堂就在孤独和凄苦中黯然离世,走完了他悲壮、曲折的一生。

尾声

今天,战争的硝烟已然散尽,但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将一面千古皆无的“死”字旗送给他即将出征的儿子。

这个“死”字,是危急关头炎黄子孙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这个“死”字,是龙的传人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矢志不渝的抗争精神!

这个“死”字,是中华儿女愿意用生命去换取民族希望和光明的赤子之心!

我相信,这位父亲的大义之言,必定会穿越数千蜀山,穿越悠悠岁月,永远在祖国的万里山川间,在亿万人民的心头上,激起慷慨的万丈豪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beichuanxianzx.com/bcxmj/1253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